我国银行业前三季度经营情况与2021年展望
(一)2020年前三季度银行业经营发展情况
2020年以来,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全球经济遭受严重冲击,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综合采取合理降低费率、加大贷款优惠等措施,助力经济回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银行业经营态势总体稳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支持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
从数据上看,2020年以来,银行业资产规模平稳增长,资产增速呈现一二季度下滑、三季度回升态势;净利润规模逐步增加,增速呈现同比下滑趋势,三季度下降幅度有所收窄;不良资产余额逐步增加,增速在三季度有所放缓但仍属于较高水平;流动性覆盖率呈现一季度增长、二三季度下降趋势,整体覆盖率处于较高水平;资本充足率较稳定。
1、银行业总体运行情况
2020年三季度,国内经济逐渐从新冠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中稳步恢复,商业银行经营业绩较二季度有所回升,各项风险指标也趋于平稳。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62.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7%,仍保持较快增长。累计实现净利润1.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8.3%。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2.09%,行业整体息差企稳,但农商行净息差今年以来仍下降幅度较大。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1.96%,仍然呈缓慢上升态势,其中股份制银行不良率稳中有降,大型银行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农商行的不良率则继续上行到4.24%的高位,不同类型的银行资产质量分化加大。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为179.9%,大中型银行的抵补能力较为稳健,城商行和农商行拨备覆盖率则低于平均水平,风险抵补能力也出现了分化。截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0.44%、11.67%、14.41%。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覆盖率为138.67%,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不同类型银行流动性分层现象日趋明显,流动性风险依然是中小银行面临的重要挑战。
2、资产规模平稳增长
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监管指标数据,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315.2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商业银行总资产262.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7%,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的83.3%。
在不同类别银行中,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资产同比增速分别为10.6%、12.6%、11.7%、10.6%,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增速要高于其他类型银行。
图1 商业银行资产及资产增速变化趋势
资产增长较快的原因主要在于2020年各项贷款余额增长速度较快,前三季度各项贷款增加16.26万亿元,同比多增2.63万亿元。从上市银行来看,36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26家的贷款较年初增速达到两位数,且有2家已经超过20%,另外10家上市银行的贷款增速虽低于10%,但也均在5%以上。根据央行的统计,贷款增长较快的领域包括工业中长期贷款、普惠金融领域、三农贷款、住户经营性贷款等,与之相对应房地产贷款有所回落,体现了在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下,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和改善。
3、净利润同比下降
2020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5万亿元,同比下降8.3%。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0.05%。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80%。
分银行类别来看,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分别下降9%、8%、6%、12%,农商行利润下降趋势明显,其他类型银行的降幅有所回落。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0.05%,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80%。
图2 商业银行净利润及增速变化趋势
从二季度开始的银行利润增速下滑,一方面体现出疫情冲击和商业银行降息让利措施对银行收入和风险暴露的滞后影响开始显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二季度银行业加大不良贷款确认和处置,以及加大贷款拨备力度,对银行利润也形成冲击。
从上市银行来看,36家上市银行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降7.70%,要好于行业平均水平。但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全国性银行与地方性银行之间的分化更为明显,2020年三季度当季,36家a股上市银行中,24家同比增速有所改善,12家同比增速较二季度有所恶化,这12家a股上市银行主要为城商行,这表明,全国性银行和地方性银行进一步分化,地方性银行之间也呈现出强者愈强的市场格局,且这一现象可能并非短期趋势。二是营收同比显著大于净利润同比,体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幅度依然较大。政策导向下,拨备计提的大幅增加使得营收与净利润指标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带有一定的政策导向特征。
4、净息差企稳
以净息差衡量各类银行的盈利能力,2020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2.09%,与去年同期比较仍有10bp的下降。净息差的下降,一方面来自于当前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以及中小企业的利息、本金延期的大背景下,银行资产收益率下行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受制于融资渠道和管理水平,中小银行的负债成本下降难度较大。但也应该看到,银行净息差也和lpr利率有关,最近5个月lpr报价维持不变,也对商业银行净息差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5、不良资产增速放缓
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达2.84万亿元,较去年同期有多增加。从最近几年不良贷款余额走势来看,不良资产余额仍在稳步上升,且上升幅度要显著高于资产增速,不良贷款增速放缓。
图3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变化趋势
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1.96%,总体仍在小幅增加的态势中。其中,大型银行不良率为1.5%,上升较快,但总体保持较低水平,城商行和农商行虽在三季度有所回落,但仍维持高位运行,特别是农商行,三季度末不良率为4.24%,居各类银行之首。
资产质量压力小幅上升的同时,在监管引导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核销和处置速度也在加快。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贷款核销规模合计7646亿元。仅在三季度贷款核销规模就达到了3200亿元,同比上升33%,商业银行不良处置有加速的趋势。除贷款核销外,商业银行也在采用多种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包括与资产管理公司达成债权转让协议、加快发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abs)等,甚至有中小银行打算借助定增计划清理不良贷款存量。
6、流动性风险较为稳定
流动性比例。2020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58.57%,分银行类型来看,大型银行流动性比例略有上升,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略有下降,整体变化不大,流动性风险较为稳定。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为1.8%;存贷款比例(人民币境内口径)为75.46%。
流动性覆盖率是银行合格流动性资产与未来30天现金流出量的比例,是衡量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的重要指标。2020年三季度末流动性覆盖率为138.67%,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并高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中要求的100%监管指标。
4 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变化趋势
7、资本充足率保持稳定
资本充足率保持稳定,2020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0.44%、11.67%、14.41%。在结构性上,2020年前三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其他一级资本对资本充足率的贡献继续上升,说明近年来监管引导银行多渠道、多层次补充资本的政策在持续发挥作用,资本结构合理性也在提升。但整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其他一级资本占比仍相对偏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其他一级资本充足率更是大幅低于平均水平,所以在政策上进一步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
图5 资本充足率结构变化趋势
分银行类别来看,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6.25%,要显著高于其他银行,并且仍呈现上升趋势。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3%、12.44%、12.11%,其中城商行、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仍处于下降趋势。
图6 不同类别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趋势
(二)2021年银行业经营发展展望
1、规模增速有所放缓
预计2021年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增速依然可观,但随着疫情对经济冲击的减弱以及逆周期政策力度的下降,银行规模增速较2020年会有所减缓。随着中国经济企稳,逆周期调控力度逐渐恢复常态,预计2021年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同比增速为10%-11%,增幅较2020年有所放缓。
中长期贷款有望维持较快增长。在“十四五”规划指引下,中国银行业将加大相关领域信贷投放力度,为基建投资、制造业产业链转型升级、智能制造等新经济模式提供资金支持。随着普惠金融理念的深入践行,针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将持续增加。上述因素都会推动中长期贷款的增加。预计2021年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将维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其在贷款中的占比预计将高于70%。存款结构趋于调整。2021年,受监管政策趋严影响,银行结构性存款增速将趋缓,同业存单增速将随着市场利率和信用环境变化出现一定程度下滑,受存款保险覆盖的低风险存款吸引力将逐步提高。
2、经营业绩触底反弹
预计2021年中国银行业净利润将触底反弹,同比增速有望由负转正,实现2%-3%的增长。主要有以下几点支撑因素。
一是让利力度有望下降。随着实体经济逐渐回暖,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让利支持将回归常态。2021年让利规模将小于2020年的1.5万亿元。长期大幅度让利,不利于银行资本金积累和风险抵御能力提升;同时,通过让利形式提供的低成本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市场“无形之手”的运作机制,使部分金融机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二是营业收入稳定增加。2021年,市场利率和贷款利率下行的空间整体不大,有助于银行夯实息差、巩固利息收入。随着消费的复苏,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银行卡、支付结算等手续费收入有望实现增长;低利率环境下,市场主体的发债需求依然旺盛,为债券承销带来增长机遇。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均有望实现稳步增长,预计2021年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为6%-7%。
三是营运成本趋降。2021年,在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推动下,银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的使用有利于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渠道成本和运营成本,提高内部管理效率。
四是拨备计提对利润侵蚀程度下降。2020年以来,银行业加大了减值准备计提力度,为后期不良资产消化留足“弹药”。2021年,中国银行业减值准备的计提力度和节奏有望回归常态,对净利润侵蚀效应将有所降低。
3、风险防控形势严峻
2020年,面对严峻的内外部形势,中国银行业运行平稳,风险整体可控。2021年,中国银行业的金融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资产质量压力将逐步释放。信用风险释放一般滞后于实体经济,2020年以来,银行展期、无还本续贷的贷款占比明显上升,部分风险尚未充分反映在五级分类指标中。2021年,前期积累的风险将不断释放,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的概率较大,预计在年底将达到2.0-2.2%。其中,城商行、农商行资产质量防控压力较大,不良率很有可能会达到近年来的高点。银行资产质量表现与实体经济存在紧密联系,经济增速表现不佳的地区资产质量防控压力较大。部分银行的非信贷类投资也将面临较大风险,这些资产多通过嵌套配置在涉及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项目,易产生传染性风险。
二是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造成的浮亏。2020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国内信用债接连发生违约,相关资产价格出现极端波动。这些事件对银行理财和资管产品损益产生较大影响,造成产品实际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较大幅度的偏离、甚至出现本金不能完全兑付的情况。2021年,不排除类似事件继续发酵,银行资管产品的风险管理难度持续加大。
三是部分金融同业风险值得关注。2020年,蒙商银行正式成立,包商银行的风险处置工作顺利完成。包商银行发行的65亿元二级资本工具发生全额减记,这是中国第一只全额减记的二级资本工具;部分银行在二级资本工具剩余期限小于 5 年时,由于续发的市场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被迫采取不赎回策略,体现出市场对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的担忧。当前,中国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较高,不排除个别银行会重现类似包商银行的风险事件。与这些银行信用相关的同业拆借、同业存款、资本工具的风险值得关注。2020年以来,商业银行资本压力凸显(特别是核心一级资本),拨备覆盖率和流动性覆盖率逐季下降,部分银行的损失吸收能力亟待增强,2021年银行业将面临一定的资本、拨备和流动性补充压力。
4、消费金融高速发展
2021年,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消费将进一步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预计 2021年个人短期消费信贷余额将同比增长约15%,个人消费性贷款(包括购房贷款)同比增长近 20%。消费金融发展将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场景金融将进入深入挖潜的新发展阶段。增长模式走向“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线上、线下场景加快融合,搭建贯穿线上线下全渠道的立体式生态圈和金融服务体系,全方位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加速探索垂直化发展模式,延伸到从生产制造、物流运输、批发零售到终端消费的整条产业链,推动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第二,“非接触化”金融服务发展加快。获客方式向多元化演变,引入线上直播等新模式,深化互联网平台、智能家居等嵌入式营销;产品和服务向“数字化”转型,加快远程面谈、“无人银行”等新型服务模式发展;强化贷后管理的“非接触化”能力,催收“机器人”、区块链技术加快应用。
第三,客户群体进一步丰富,用户下沉和普惠特征将更加明显。2021 年,在消费以及消费金融需求明显回暖的背景下,相关金融机构将进一步拓展客户群体: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的金融服务接近饱和,消费金融业务将进一步向年轻人以及中低收入群体延伸;在三四线城市以及更为广阔的县域将成为消费金融拓展空间的重要领域,成为消费金融机构的关键战场。
第四,息差面临挑战,影响消费金融业务的盈利能力。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将发展消费金融作为重点战略方向,市场竞争持续强化,推动新增客户获客成本显著增加;消费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和贷后管理成本也在不同程度上升。2020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修订新规,明确以4倍lpr为标准确定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这意味着以往采用高利率覆盖高成本的模式难以为继,消费金融业务的利差空间被压缩,利润将有所减少。
第五,资产质量问题有所显现,下沉客户风险问题亟待破解。消费金融业务注重发展年轻白领、新婚家庭、蓝领工作者和农民等中低端的长尾客群,对银行相关业务形成良好的补充。一般而言,下沉客户群体征信数据缺乏,还款能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且社会对小额失信的惩戒力度不够,相关消费金融业务风险管理难度较大。此外,消费金融领域的欺诈行为较为集中。